
编者按|蓝鹰书画总编辑陈放:石上岁月,笔底山河“拓片承古意,山水续新篇”,画家杨林的墨拓博古画,恰如一座架在时空长河上的丹青之桥。那些北魏造像的凿痕、西周鼎彝的铭文,经墨拓之术苏醒,在山水间流转成千年对话。
墨拓是历史的 “指纹”,将商周的峻拔、汉魏的朴拙凝于纸上;山水是自然的 “呼吸”,以松石流泉为古物注入生机。古鼎旁的水仙添清骨,残碑上的烟云漫空灵,这般 “金石为骨、丹青为魂” 的创作,让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,让静止的时光有了流动的韵律。
正如杨林笔下 “千年一瞬里,画意共神思”,艺术的真谛从来不是复刻过去,而是让历史在当下重生。当我们凝视这些作品,看见的不仅是笔墨交融的雅致,更是文明传承的韧性。那些跨越千年的墨痕,恰似人生路上的足迹 —— 唯有扎根传统沃土,方能在时光中绽放永恒的生命力,这便是艺术给予世人最深刻的启示。
杨 林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安徽黄岳画院院长、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,零界点: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。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,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(中国美协)、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(中国美协),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,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(中国美协)。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(中国美协)、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(西冷印社主办)、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(西冷印社主办)、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(安徽省美协主办)、2020\"中国美术世界行\"成果汇报展最高奖(中国美协)、第四届\"弄潮杯\"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(西冷印社)等。
图文|杨林
当北魏造像的凿痕在宣纸上洇开墨晕,当西周鼎彝的铭文与松梅水仙在绢素间相遇,当汉画像石的鹳鱼图与水墨荷塘共赴一场千年之约——墨拓博古画,这门融金石气与笔墨韵于一体的艺术,正以其独有的厚重与灵动,在古今交汇处铺展着一幅跨越时空的长卷。
它不是简单的拓片复刻,也非单纯的山水创作,而是以墨拓为骨,以丹青为魂,让沉睡的古物在笔墨间苏醒,让静止的历史在山水间流动,最终成就一场“石上往迹与山水相融”的奇妙对话。
墨拓之术,自古便是金石与文化传承的命脉。匠人以毡包蘸墨,轻扑于碑刻鼎彝之上,将千年前的刀痕、铸迹原原本本地移于纸上,那深浅不一的墨晕里,藏着岁月剥蚀的沧桑,也凝着古人的精神气度。
魏碑的端厚笔力、商周铭文的峻拔线条、画像石的朴拙意趣,皆因这一纸拓片得以跨越千年,与今人相见。而博古画的妙处,正在于不满足于拓片的静态呈现,而是以艺术家的灵思为桥,让这些冰冷的金石拓片与鲜活的自然山水、果蔬花卉相遇。
正如那些补绘于拓片周遭的松石、流泉、烟霞、佛手、石榴、灵芝等等,它们不是对古物的打扰,而是为历史注入的生命力——古鼎旁的水仙添了清骨,残碑上的烟云漫漶出空灵,造像背后的山峦承接起汉魏气象,使得原本孤立的拓片, 顷刻间有了呼吸,有了语境,有了“古今交汇,静穆中见沧桑”的深邃意境。
在我的博古山水画中,这份“交融”被赋予了更鲜活的灵魂。不同于传统博古画对器物的花卉补绘,我更追求拓片与山水的“共生”。
当北魏残石的佛影从烟霞中透出,那崚嶒山骨,既是对造像时代气象的呼应,亦是水墨精神的自然流淌;当古琴的优美造型与苍松翠竹相映,金石的硬朗与草木的柔劲在笔墨间形成奇妙的张力,仿佛能听见青铜与松风的和鸣。
我始终相信,拓片是历史的“回声”,而山水是自然的“语言”,我的笔,不过是让这两种声音在画纸上达成和谐的共鸣。那些隐于烟云的造像、琴拓、与飞瀑相伴的铭文、同山石共舞的琴音,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,而是成为山水长卷中有机的一部分,既带着“吉金真貌”的古雅,又透着“林泉高致”的生机。
墨拓博古画的魅力,正在于它打破了时间的壁垒与艺术的疆界。它让金石学家眼中的考据对象,成为了书画家笔下的审美载体;让历史课本里的文物名词,化作了寻常观者心中的情感符号。
而我的博古山水,便是想在这份魅力中,更突出“山水”的叙事性——让拓片不再是画面的主角,而是山水长卷里的一个“路标”,引导观者从眼前的笔墨,走向千年前的岁月;从纸上的烟霞,读懂古人的情怀。
在这里,每一道墨痕都是一次对话,每一处补绘都是一次致敬,最终成就的,是一场“与古人同游林泉”的审美旅程,一次“石上往迹与山水相融”的精神共鸣。
乙已夏月于鸠兹大官山 杨林。
杨林其它墨拓博古画
Powered by pc加拿大28走势图 - 查询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